中医五志相胜法的情志调节观
五志相胜法亦称以情胜情法, 是运用五行制约关系来调节情志, 即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 从而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明确指出: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
五志相胜法是在五行基础上, 结合五脏五志观、气机运动规律而提出的。五行学说认为肝与怒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 怒本属正常的情绪状态, 但如果过怒, 就会“怒伤肝” 。临床可表现为肢体震颤拘急、握持失常及异常呼叫等。此属肝怒太过, 治疗可通过“金克木”而有效地抑制它。
肺在志为悲, “悲胜怒” 。其治法如张子和所说:“悲可以治怒, 以怆恻苦处之言感之” 。其他治法以此推之。《儒门事亲》记载:“息城司候, 闻父死于贼,乃大悲, 哭之, 罢, 便觉心痛, 药皆无功, 求诊于戴人。戴人至, 适巫者在其旁, 乃学巫者, 杂以狂言, 以谑病人, 病人大笑, 不能自忍。一二日, 心下结气皆散” 。此案通过病人的喜而忘忧, 解除了因胸中气结引起的心痛, 达到了治病的目的。据有的学者统计, 现存历代医案中, 心理治疗医案有数千例, 而大部分运用的是以情胜情的疗法。
以情胜情法对现代临床心理治疗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些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就是在以情胜情的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如现代“发泄法”与“喜乐疗法”及“悲哀疗法”机制相同, 就是让患者表达被压抑的情绪, 通过发泄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