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中医/中医心理/ 正文

肝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

 
情绪与心身健康关系密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反之,不良的情绪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我国中医学早已认识到不良的情绪状态与健康的关系。如《灵枢》指出:“悲哀忧愁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虽然认识尚属初步,并没有像心理学科那样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进一步探讨与中医学有关的情志调节理论知识,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情志理论,进而指导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没有“情绪调节”这一名词, 但在《内经》中却蕴含着情绪调节的原始思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指出五脏之精气是情志产生的物质基础。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 对外界某种刺激的调节能力就会减弱, 而出现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 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马莳注释曰:“此言五脏既虚, 故精气并之,则志不能禁也”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主要与心、肝两藏关系密切, 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 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 阐明了心、肝两藏功能失常对情绪的影响。另外, 五行相胜也对情绪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上期我们分享了心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的中医理论,以及国内专家在此方面做出的相关研究。这期内容小编继续为大家分享,肝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与心有关外(心藏神),还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魂之居也。”《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 。《灵枢·本神篇》更进一步指出:“肝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妄不精。”这里所说的“谋虑” 、“魂” 、“悲哀”等都属于精神意识即情志活动的范畴。

 
肝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

后世医家也有一致的认识。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中说:“肝脏足厥阴脉, 主守神气出入, 通塞悲乐… …”《内经知要·卷下》说:“肝胃二经, 皆主惊骇。”《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曰:“藏魂,属木… …”可见, 肝也具有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的作用, 当肝的功能正常, 则人体精神舒畅,情志协调,健康无病;反之,当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情志病变。如《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第五》曰:“今肝有病,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飞扬, 若离体也” 。


 
肝气不足或过强都将影响情志活动
 
若肝气不足, 疏泄不及, 易致肝气郁结, 心情抑郁不乐, 悲忧善虑等。如《诸病源候论》说:“肝气不足……善悲恐, 如人将捕之。”《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也说:“虚则目无所见, 耳不聪, 善怒, 如人将捕之。”若肝气过强, 疏泄太过, 则常导致肝气上逆, 出现急躁易怒、容易激动等情志改变。如《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清·王孟英明确提出:“七情之病, 必从肝起。”


 
 

肝主情志与神经系统机能活动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皮质的功能表现, 而肝主精神情志活动的功能应当与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有关。已有的临床研究证实,对辨证为肝阴虚的神经衰弱患者, 进行大脑皮质功能的辨别试验, 治疗前不正常者占57 .3 %, 治疗后则降低至20 .5 %。对溃疡病患者以目瞬条件反射检查大脑皮质功能, 辨证为肝肾阴虚的病人则出现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减弱。


 
中医情志疾病多从肝论治
 
在治疗情志病时, 中医也多从肝入手。如《杂病源流犀烛》说:“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 此医家治怒之法也。” 中医临床医师方善光在文献《肠道易激惹综合征从肝论治》中,提到肠道易激综合征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肝气郁滞、肝脾不和是其主要病机,临床从调肝辨治,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邹治文发表文献《从肝论治多发性抽动症400例》,结果治愈288例,好转106 例,无效6 例,总有效率98 .15 %。可见从肝论治疾病的效果极佳。


 
上述内容可见肝的功能正常与否, 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而情志活动势必也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因此,不仅保护好我们的肝很重要,呵护好我们的心,管理好我们的情志活动更重要!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