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连载——《3D医学》第六期
(节选)第五章、慢病学the science of non-infection chronic disease
第一节、慢病学概念
一、慢病定义:慢病是相对于急性疾病和传染病性疾病而提出的一组疾病总名称,世界卫生组织(WHO)所确定的名称是:慢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infection Chronic Disease),指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糖尿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第一节、慢病学概念
二、慢病学概念:慢病学(the science of non-infection chronic disease)是充分应用西医、中医、心理学最新发展与现代科学最新技术,研究慢病发生、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慢病诊疗、慢病管理、慢病预防理论、技术、方法的一门新兴医学体系,是对慢病诊疗服务实践的概括与总结。
第二节、疾病谱变化与医学新挑战
一、疾病谱变化进入21世纪,人类疾病谱构成已经从以急性传染病为主,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为主转变。目前我国已有2.6亿慢病者,其中慢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率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病综合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重大战略问题。
二、国家慢病战略
WHO 指出,如能给予心身整体干预,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慢病能够预防。2017年2月14日国家颁布《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对未来5-10年慢性病防治工作进行部署,努力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规划》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现代医学模式发展,开展疾病心身整体诊疗服务,是实施慢病防治战略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 慢病发生学
一、慢病发生机制1、慢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社会生活事件与应激事件,通过认知模式、情绪模式,产生心理应激反应,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功能变化,作用与不同内脏功能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影响脏器功能,产生症状体征,进而形成形态学变化,导致慢病发生发展。外界致病因子在慢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多扮演过程致病因子角色,可以促进慢病发展,加重病情变化。
2、慢病具有以下特征:
l 个体从健康到慢病要经历一个长期发生和发展过程;
l 从可逆到不可逆(A reversible phase to an irreversible stage);
l 从亚健康到MUS,从低危险状态到高危险状态,再到疾病早期改变,呈现多阶段特征(Multistep process);
l 多种致病因子、多种风险因子与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Both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l 慢病是大脑边缘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DNES、免疫系统功能失衡性疾病,而这些系统的失衡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l 慢病发生发展会产生一系列DNA改变、分子网络改变、细胞行为学改变、生理功能改变、最后引起形态学改变,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
l 慢病发生发展是一种心身整体变化过程,心理生理转化之界在细胞DNA与胞浆。
三、几类慢病状态3D医学分析
与抑郁、阳虚相关度较高的慢病有:萎缩性胃炎、再障、老年痴呆、神经脱髓鞘病变、心梗、脑梗、肿瘤
与焦虑与阴虚相关度较高的慢病有:十二指肠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良性增生性病变,胃肠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
与抑郁合并焦虑、阴阳双虚高度相关的慢病有: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第四节 慢病防治10-3策略
慢病防治就是通过适当改变人体系统输入(病因干预),或根据状态模型直接干预状态变量(输入状态干预法),或调动机体内在抗病因素(激发自组织、自修复能力),使︱Xi(t)- X0i(t) ︱<ε(疾病域值), i=1,2,3,…n; 使︱f(X01(t), X02(t), X03(t),….. X0n(t))-g(X1(t), X2(t), X3(t),….. Xn(t)) ︱<ε(疾病域值)。恢复人体各个部分之间、人体与社会环境、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恢复人体正常生命程序。个体生命是一个在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下从健康走向疾病的过程,3D医学疾病预防的策略就是通过“西医、心理、中医”手段,对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三个医学维度的共同性致病因子进行全程动态干预,并对机体抗病因子进行挖掘提升,使其永远处在走向疾病的途中,但永远达不到疾病的终点,从而达到预防慢病的目的。
慢病防治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入手。
慢病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而不仅仅是局部病变,它是在一种异常心身能整体数理时空状态下形成的“慢病”稳态,这时输入改变单个变量,按照系统的自稳态原理,它会向“慢病”稳态回归,所以单一因子、单靶点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临床效果。只有通过宏观医学多种方法、多个途径、从多种纬度、多个层面、作用于多个状态变量,才能纠正“慢病”系统稳态,使其向健康状态转变,最终回归健康稳态,达到治疗效果。慢病治疗需要3D医学慢病未分化状态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
(未完待续...)
国内首部探索生命、医学、疾病的科普性读物——《3D医学》
作者:李永奇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心理问题、心身疾病与慢病快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生物医学的一维视野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疾病诊疗需求。传统临床生物医学模式把心身整体的人体机械地分解成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与分子,忽视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康复中心中的作用,导致临床科室越分越细,让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状,医疗成了检查、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引发了很多临床问题。因此医学进入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从科学医学时代向整合医学时代发展的历史时期,整合医学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方向与必然路径。
3D医学以整合医学思想为引导,从探索多维生命本源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西医、中医、心理三种医学体系的异同点及其相互整合之道,提出了一些生命医学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亚健康学、慢病学新概念,深入探索了慢病发生发展共同规律,并通过CTM-PEM诊疗技术,创立了3D医学疾病PCD诊疗策略与临床路径;提出了疾病未分化状态与临床专科分化状态的疾病双态叠加模型,探索了疾病未分化状态的诊疗策略、原则与方法,体现大道至简、大医至简之精髓。
3D医学从探索生命健康与疾病本质出发,努力寻找破解临床生物医学模式现存问题之法,充分体现人类人文医学内涵,让医学充满温暖与阳光,具有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3D医学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类健康的一种新思维、新医学观、对推进整合医学临床实践、实现健康管理与医养结合、促进医学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实践有重要意义;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有效路径,是全力推进医疗供给侧改革、全方位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