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而生的疾病
越来越多的“怪病”
一个患高血压的老人,到医院就诊,医生采取了各种方式控制血糖,但仍然不能使血糖趋于稳定,在历经波折后,医生发现老人有精神上的抑郁,正是精神抑郁导致病情出现反复;一个小伙子不断拉肚子,内科医生采用了各种手段,不能消除他的症状,会诊发现,他患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这是由焦虑症引起的症状;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士,他开车通过下穿隧道的时候,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呼吸困难,有两次不得不停下来拨打120急救电话;还有一个男士,他一旦来到嘈杂的地方,马上出现头晕症状甚至晕厥,不得不整日呆在最安静的家里……
在我们的周围,类似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有些时候只能将这些症状纳入“怪病”范畴。这就是我们对疾病认识的局限。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局限,是因为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过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对我们产生了难以释放的高压,在这种高压下,各种心身疾病和心理疾病频频发生。
对于上述“怪病”,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类型。比如糖尿病、慢性胃炎、过敏性鼻炎、耳鸣等等,如果靠药物治疗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那就应该考虑是“心身疾病”,也就是说,除了身体本身的疾病外,心理也有问题,需要生理和心理同时治疗;另外有些疾病,比如反复拉肚子、在嘈杂环境下呼吸困难、长期不能消除的疼痛等等,如果通过检查手段确认没有任何机能上的毛病,那就要考虑是心理疾病,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
如何来辨别身心疾病和心理疾病?本期“健康成都”将介绍几种最常见的病例,以便大家有个起码的辨识,在治疗的时候尽可能少走弯路。
以案说病
心身疾病一:
老妇炎夏穿棉衣
64岁的陈婆婆退休前是大学教师,让人奇怪的是,8月份的炎夏,陈婆婆却穿着三层毛裤、棉衣以及毛衣外套,嘴上还一直喃喃着:“怎么这么冷。”而陈婆婆患上这“冷冻”怪病已经14年了。自从陈婆婆进入更年期以来,身体就开始莫名出汗,一天要洗七八次澡。每次出汗过后就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寒冷。许多医院都给陈婆婆下了个“内分泌失调”的结论,但这些年吃了许多药都不见好,令陈婆婆一度还认为自己是“中了邪”。
心身疾病二:
年纪轻轻得糖尿病
张先生今年刚三十出头,公司的体检报告却显示他血糖超标,可能患有二型糖尿病。作为商务人士,张先生每天工作繁忙,下了班也是在外面下馆子,陪客户请饭局。当他拿到检查单的第一反应就是“遭了!吃遭了!”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经过药物和饮食控制,张先生的病情并没有如预期的好转,血糖检查依旧偏高,这可急坏了他。在川大华西医院,张先生可谓是访遍了名医,而在一次专家会诊中,心理卫生中心的医生却看出了张先生的另一个病因——焦虑症。
心身疾病三:
20多年腹痛腹泻医治无果
彭太婆反复腹痛、腹泻已有20多年,通过胃镜、肠镜、腹部B超、腹部CT等检查,都仅提示有“慢性胃炎”。但接下来在消化科、中医科、腹部外科辗转治疗,基本无效,并逐渐出现精神紧张、睡眠困难,水样腹泻,因此不敢吃“硬、热、冷、辣、咸、油的东西”,生活质量越来越差,症状愈来愈多,心悸、胸闷、气短、头昏重,食欲下降,疲乏无力,痛不欲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治疗无果后,她又开始在更多的医院和科室寻找那根救命的“稻草”。
心身疾病四:
小女孩一年暴瘦60斤
16岁女生小梅的成绩从没有跌出过全校的前20名,以她的实力,中考本应在地区内排到前20名。但她在去年的中考发挥不佳,虽然进入了重点高中,却和重点班失之交臂。进入高中后,竞争更加激烈。中考没考好的压力和学习的压力让小梅变得抑郁起来,东西吃得越来越少,但她却整天不知饥饿。今年5月,原本120斤的小梅瘦到了68斤,出现了上下楼梯时腿脚无力、需要人搀扶的情况。
心身疾病五:
背部痛得用斧头敲
肖太婆和老伴结婚已30多年,老头子是当年的高材生。结婚后,肖太婆对老头子很好,无论是在饮食还是起居上,都无微不至。但因为老头子高材生的身份,肖太婆总觉得心里有落差。年轻时还好,在步入老年后,肖太婆的背部开始莫名其妙地疼痛,经过多项检查和治疗也不见好转,甚至有的时候痛得她要用斧头来敲打自己的背部。
如今心身疾病正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很多人,上述案例只是心身疾病中的一小部分,整个心身疾病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耳鼻喉、生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恶性肿瘤这10大块。
以案说病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一:
开车一过下穿隧道就胸闷
张先生是某公司的副总,平时出门都是自己开车。他开车有一大心病,那就是不敢从下穿隧道过,如果碰到有隧道的路段,无论绕多远他也要避开。为何会如此呢?原来,两年前张先生刚买了车,一次在经过下穿隧道的时候,他突然出现胸闷心发慌的症状。刚开始他以为是新手开车太紧张所致,但奇怪的是只要驶出隧道,这些症状就消失了。
此后,这种症状越来越强烈,只要经过下穿隧道,就会胸闷发慌,有一次还差点和别人撞车。从此,张先生对下穿隧道有了恐惧,开车再也不敢走隧道了。
心理疾病二:
频繁查看邮件登录微博
小杨是锦江区某公司的员工,因为工作的缘故,她平时要接收很多邮件,而小杨又特别喜欢玩微博,微博一天都在线。因为害怕耽误工作,小杨每隔几分钟就要登录自己的邮箱,查看是否有新的邮件,渐渐地小杨发现,只要几分钟不查看邮件,自己心里就会发慌、焦虑,有时还会出现幻听,感觉明明听到了新邮件的提示音,一查看却并没有。对于微博,她也是频繁登录,心里才会满足。这样一来,虽然暂时获得了满足或减轻了压力,实际上却被榨取了更多的精力,每天心里都焦虑不堪。
心理疾病三:
一到婚礼现场就焦虑
对于刘贵(化名)来说,最害怕的事就是参加婚礼,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每到婚礼现场,看到参加婚礼的人群,他就会焦虑不已。所以亲朋好友的婚礼,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折磨,每次都是硬着头皮去,在焦虑中度过难熬的几个小时,然后赶紧逃离现场。说来也奇怪,只要一离开婚礼现场,心里的焦虑一下就消失了,为此,刘贵越来越不愿意去婚礼现场,遇到邀请,大多找借口推掉或者是让妻子替他去。
也有朋友建议他去看下医生,但刘贵认为这并不是病,没有去看医生的必要。
心理疾病四:
总觉得楼上有人要谋害自己
今年已经80高龄的孙婆婆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近来,孙婆婆在家人眼里变得越来越奇怪,“楼上住了坏人,他想谋害我。”孙婆婆总是向儿子、儿媳重复这句话,开始儿子还信以为真,专门去楼上查看,但事实并不是孙婆婆说的那样。
孙婆婆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大白天都紧锁房门,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有时还藏到衣柜里或者床底下,“这样坏人就找不到我了。”一家人为此苦恼不堪。
心理疾病五:
看到密集的东西就起鸡皮疙瘩
小刘今年刚大学毕业,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非常认真努力。但她也有自己的苦恼,那就是一看到密集分布的东西,心里就不舒服,直起鸡皮疙瘩。一次,同事穿了一件布满圆点的衣服,小刘一看到心里就发毛,非常不舒服,但她又控制不了自己,总要偷偷看。还有一次,她出差到火车站买票,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全身立马起了鸡皮疙瘩,而且感觉头晕心慌。她将自己的情况讲给同事们听,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建议她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小刘做了CT等各个方面的检查,却并没有发现任何疾病。
专家答疑
想不到、看不懂
心身疾病就这样被忽略
由心理问题而产生的躯体症状,需要及时求助心理医生,但心身疾病就不那么简单了,除了需要“治心”,同时还要“医身”。但是,心身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绝大部分人往往忽视了身心兼治,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健康成都”记者专门采访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专家黄雨兰。
一问:心身疾病发病率有多高?
黄雨兰说,早在2007年,两家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联合心内、神内、消化及妇科四个科室的1780例门诊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存在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25.28%,其中抑郁患者占有最高比例。如今,心身疾病似乎成了隐形杀手,藏匿在患者身后。许多患者只重视躯体的治标,而没有注意到心理问题的内因。
二问:心身疾病哪些类最多?
黄雨兰告诉记者,研究显示,各种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类风湿等的患者抑郁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疾病,更是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最直接原因是现代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又导致身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反过来这些心理障碍又影响着躯体疾病的康复。
三问:心身疾病为何被忽略?
黄雨兰介绍,许多心身疾病患者发病时不会想到是心理上的疾病导致身体上的问题,因此很容易在求医的时候走弯路。很多时候,人们都很难判断自己身体的不适会和精神上存在怎样的关系,主要原因是对心身疾病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因此,在这方面的知识普及尚有待加强。
四问:心身疾病如何应付?
黄雨兰说,如何应付心身疾病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普遍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大家应当学会重视情感体验,消除所谓的病耻感,有了问题及时找心理医生和与躯体疾病相关的医生。另外医生非常鼓励人们进行情绪发泄,寻找自己信任的朋友、亲人,从他们那里获得心理帮助。
专家观点
一家两三人,憋屈无人解
心理专家认为心身疾病增多与家庭小型化有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康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部分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为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女性病患在数量上明显多于男性。他说,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家庭架构被破坏,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包容性缺失,现代社会个体性的加强,都导致了现代人无比巨大的精神、心理压力。
康林说,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表现为家庭户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在城市占有很大的比重,除了核心家庭,小型家庭还有多种形式,包括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以及单身家庭等。以北京为例,2005年,家庭户均2.7人,比2000年的2.9人减少0.2人,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呈现持续小型化趋势。家庭原本是消化自我压力的一个重要出口,但受家庭小型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在面临种种负担时,并不能从家庭中获得压力缓解,从而让冲突和压力无处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心身疾病的发病逐年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