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健康/疾病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动态/心身健康/疾病/ 正文

心身疾病必须具备以下6个条件

 
心身疾病的认识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具有持久的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而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防治和转归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据国内外多项调查资料表明,心身疾病患者占综合医院各科患者总数的25%一35%;在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心身疾病患者一般约占就诊者总数的2%-4%。在我国,71%的内科门诊患者为心因性疾病,而与心理相关的病患90%到综合医院就诊,他们只主诉躯体化病症,不会提心理相关问题。比如,90%以上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只对医生主诉胸闷、心慌、尿频、尿急、头痛、头晕、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肝区不适疼痛、失眠多梦、关节疼痛、干咳、过敏等。这类患者在综合医院门诊的识别率只有10.6%。


 
心身疾病可见于各临床专业,决定了它不具有专业领域性,那么作为心身疾病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躯体疾患;
2、发病前必须存在明确的心理因素,并且在疾病过程中,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相互交织影响;
3、必须具有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
4、患者常有一定性格缺陷等易患素质;
5、心理治疗在心身综合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6、一般预后较好,除非原发疾病不可逆转。
在以上6个基本条件中,2、3、4项为心身疾病的三大临床特征。
 
总之,心身疾病是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躯体因素是其生理基础,个体的人格特征是其易感素质,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则是其诱发因素,而社会支持系统对心身疾病起重要缓冲作用。此外,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心理损害可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可作为生活事件加剧心理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迁延难愈。所以,对于心身疾病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给予一定的心里辅导工作,使患者明白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疾病中的作用,或建议患者看心理医生,以便从生物、心理两方面消除病因,促进康复。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