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真的可以改变大脑功能吗?
人体最年轻的部位
事实上,人脑可能是人体最“年轻”的部位。如果说其他身体部位只有一个青春期阶段, 那么对于人脑来说,终生都是青春期。这是因为人脑终生具有可塑性,即可以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环境和新任务,与冥想相关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心理学家发现,冥想可以改变人脑的结构及其所承载的功能。
2009 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找来了44 名有丰富冥想经验的人,他们平均有24 年的冥想经历,每天冥想10~90 分钟。研究者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冥想者的大脑灰质,从而分析其脑部结构特点。他们发现, 相较于普通人,常进行冥想的人在右眶额皮质、右丘脑和左下颞叶部位的灰质更多。也就是说,冥想者的脑部结构与普通人有明显的区别。
大脑灰质主要是由神经元胞体构成,它在活体的脑中是粉红色的,只因泡在防腐剂溶液中时变成灰色而得名。实验证明,冥想者灰质部的脑细胞更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精神更加专注、情绪更加稳定。这些脑部位的结构改变,给他们提供了发挥更多潜能的机会。比如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眶额皮质对人的“ 执行力”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大脑如何做到“聚精会神”
2011 年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把目光放在了脑电波上,他们用脑磁图设备来观察人的脑电波变化。α波是脑电波中最常见的一种,当一个人集中注意力在警惕一个可能出现的事物上时,用来感知这个事物的脑细胞就会产生低频的α波,同时那些与这个事物无关的脑皮层的α波的频率就会升高。产生低频的α波表明这部分脑区被激活了,而α波的频率升高表明该脑区处于抑制状态。比如,当你在电视机前等待某个节目出现时,这种状态下你的大脑就类似我们上述所说的情形,有一些区域处于警惕的状态,α波频率较低,而另一些区域的α波频率升高。那些处理跟该节目无关的事情的脑区,就没有你用来期待这个节目的脑区那么活跃,以至于可能有人敲门也没有听到。这就是所谓大脑帮我们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原因。
在一项由美国麻省综合医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一批之前没有接触过冥想课程的志愿者,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人将接受8周的冥想训练,另外一组人则在这8 周里像以往一样生活,不接触冥想训练。8 周之后,研究者用脑磁图机器观察了他们在完成一个注意力任务时的脑电波变化(类似前文提到的期待电视节目的任务)。结果发现,那些接受冥想训练的人的脑电波调节更加迅速,也就是从一般的精神状态转变到聚精会神状态,其脑电波变化明显更快。这说明,他们调节自己脑功能的能力增强了。这也解释了冥想为什么可以改掉我们爱走神的毛病。
冥想训练促进情绪稳定
2012 年,心理学家用另外一种观察方法——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来研究冥想对人脑的影响。研究者同样招募了志愿者进行8 周的冥想训练。在这8周训练的前3 个星期和后3 个星期,他们观察了志愿者的脑部血氧变化情况,以此来确定冥想训练对冥想者的脑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出所料,通过冥想训练后,在面对不同情绪的表情图片时,志愿者们的右杏仁核不像之前反应那么强烈了(杏仁核是人脑中涉及情绪管理的脑结构)。这个结果支持了冥想促进情绪稳定的假设。
冥想越多的人,脑回指数越大
同样在2012 年,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冥想者的另外一个脑结构指标——脑回。以往在脑结构方面,科学家都集中于研究冥想者在灰质大小和皮层厚度上的不同。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脑结构特征,是之前没有将其和冥想联系起来的,这个特征就是人类大脑表层的那些褶皱。相信大家对大脑的印象是如此的:表面布满了沟壑,仿佛被风和水侵蚀的黄土高坡。实际研究表明,大脑的表面积越大,人就越聪明,而脑的褶皱越多,它的表面积就越大。就好像两张地毯,一张平铺,一张堆叠着,虽然两者在平面上占的面积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堆叠着的那一张如果展开来,必然是比平铺那张面积要大。因此,脑表面的褶皱也是脑科学家们关心的一个有趣的部位。科学家齐勒斯在1988 年提出了一种测量我们大脑褶皱程度的方法,并把它称为“脑回指数”。
2012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吕德斯教授,采用了“脑回指数”来衡量冥想者和普通人的不同。他找了50 个长期做冥想的人和50 个没有做过冥想的人进行对比。结果是把冥想当成“家常便饭”的人的脑皮层褶皱比其他人要多,其大脑表面积更大。而且,脑回指数和冥想的年限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冥想越多的人,其脑回指数就越大,脑结构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心理学家逐渐摸清了冥想与人脑之间的关系。无论从脑灰质、脑电波、脑回,还是脑血氧状况方面,冥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无论年轻还是年长,你都可以随时用冥想来呵护大脑的健康。冥想可以改善人脑功能,让人变得更加平静、敏锐。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冥想会不会使大脑在其他方面付出交换的代价呢?这也许是科学家另外一个方向的课题线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