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心理/失眠/ 正文

失眠的中西医心理特征研究辨析


 
失眠是指主观抱怨对睡眠质量和时间不满意,难以入睡,睡而易醒,早醒,或者睡后不缓解疲劳,也包括日间主观感觉如疲劳、无精力、认知功能障碍、情绪干扰等导致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睡眠多导图虽能客观反映患者的夜间睡眠情况,但监测结果某些情况下往往与患者的抱怨不一致,而失眠的诊断主要以患者的抱怨为准。而从失眠的诊断标准来看,失眠的诊断仍以主观的感觉为准。因此,失眠的发生与患者的感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失眠的发生与心理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从现行的两种医学治疗体系——西医和中医,为大家解析失眠的心理特征;另外,又从中医证型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及研究成果,从而为失眠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失眠的西医心理特征

急性失眠的发病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而慢性失眠大多与对睡眠的不合理的认知;归因方式;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及不合理的应对方式;非功能性睡眠行为;负性情绪;人格因素有关。而人格、认知、情绪和行为在失眠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人格和认知因素最为显要。由急性失眠向慢性失眠的转化,心理因素,特别是认知起到重要的作用。




>>>失眠的中医心理特征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情志异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引起脏腑病变,同时脏腑的相关病变也会导致情志的异常。因此,可以通过情志治疗脏腑病变,也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情志。而失眠的发生,也是基于以上的机制。有学者对《内经》等中医古籍文献有关失眠症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并进行了临床调研,确定出5 种与失眠密切相关的心理紊乱状态,分别为烦躁焦虑、惊悸不安、郁闷不舒、思虑过度、精神萎靡。同时,认为失眠症的治疗应抓住导致失眠症发生和持续的症结因素,从中医学心理紊乱状态入手,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辨治体系,通过对失眠症患者昼夜病理变化的共同调治,尽快使患者恢复“昼精夜瞑”的最佳生理状态。可见,失眠症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与个性和情志均相关。

 
 
>>>失眠的中医证型

由于中医情志学说认为情志影响睡眠,研究学者们在总结中医各家对失眠患者证型研究的成果,也对失眠的中医心理及治疗起到了指导作用,即辨证施治。临床研究发现失眠患者的证型主要有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和其他证型,其中以阴虚火旺和心脾两虚2 个证型最为常见,失眠患者证型分布受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和婚姻状况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文献研究发现痰火扰神、心脾气血虚、肝郁气滞、阴虚火旺、肝火炽盛和心肾不交为常见证型,占57. 13%; 证候病位主要在心和肝,虚证实证病机比例相同,治疗则要注意重视疏肝解郁和活血祛瘀方的应用。


 
 
结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西医认为失眠与负性生活事件及随后的不合理认知密切相关,而中医则认为是情志失调导致的失眠。这是因为中西医理论基础不同,所以对相同的失眠却有不同的解释。然而,尽管如此,中医和西医均认为心理干预对失眠的治疗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二者在对失眠的心理治疗上,采取的心理干预疗法大致类同,比如均有音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心理调节放松等干预方法。
 
文章内容摘自文献《失眠的心理研究现状》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