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诊疗技术

很多慢性病 都需“心药”医

 “心病”憋久了,很可能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而很多慢性病也需“心药”医。日前,由天津医学会主办、天津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与心身医学分会承办的2016年海河之滨天津精神暨心身医学学术高峰论坛召开,天津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薛蓉教授指出,如今很多疾病都需要从“整合医学”的视角来看待,心身同治,才能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  
 
久存心病身体易生病
  
“心身医学这个名词听起来很陌生,但在我国,近十年来,它已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心身医学及整合医学的发展都非常迅速。”薛蓉教授说,过去认为心身疾病是情绪疾病也是精神疾病,而现在,它已经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定义为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举例来说,困扰很多人的睡眠障碍实际上是慢性心理应激压力导致,但表现为身体不适,也就是医生口中的躯体疾病。躯体疾病表现明显的各类疾病,如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脑血管病、肿瘤及皮肤病等,又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很多患者都因心悸、气短、记忆力障碍等不适在心脏科、神经内科或者消化科等多个科室兜兜转转,治疗后也没什么显著效果,然后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障碍,如果医生和患者都能意识到这是心身疾病,可能病很快就治好了。”薛蓉教授说,临床医生若是只重视患者的躯体化表现,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等导致的“内在杀手”,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如今提倡大家从“整合医学”的视角,全面关注患者生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身同治效果真正好
  
“各种心身疾病的背后都有焦虑、抑郁等因素作祟。”薛蓉教授说,目前心身疾病分布于临床各科室的比例不尽相同,在神经科,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脑血管病,反过来,焦虑、抑郁增加了人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天津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已成立两年有余,共有15个学组,包括睡眠组、神经科心身组、心血管心身组、肿瘤心身组、护理心身组、呼吸消化心身组、内分泌心身组等。薛蓉教授建议,市民如果罹患心身疾病,一定要心身同治。具体说来,即从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一般躯体化障碍中,医生即应发现并识别其是否存在心身障碍。这需要医生认真追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心理负担、社会压力、睡眠障碍等,从早期身体信号中识别并干预。“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也关注患者的社会压力,关注情绪与心理健康,关注睡眠结构及质量,双管齐下,治疗效果才能真正好。”她提醒。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