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诊疗技术

​胡大一,生物-社会-心理治疗模式的践行者


 
胡大一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双心门诊”的倡导者。近期,胡大一教授在接受《健康报》采访时,谈到了自己医学理念的转变:
 
我曾经也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崇拜者。在治疗上,注重用药和技术,也曾在生物技术圈里打转。但转来转去,我发现有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比如,对于一些因心绞痛来就诊的患者,仔细询问,发现他根本不像是心绞痛,即使给他做了支架,也缓解不了痛苦,反而还加重了,因为他对放在身体内的支架产生了焦虑情绪。当发现有些事情在生物技术圈里无路可走的时候,我开始转向生物-社会-心理的医疗模式。
 
 
双心门诊模式

在心血管病专科门诊,许多患者合并心理问题。
 
一些患者完全没有心血管病,只是容易憋醒或胸闷气促,如果只按症状诊断为心肌缺血、冠心病等,会使他们心理感觉很恐惧。事实上,他们的症状是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促发的。
 
还有一些患者,心脏的器质性病变不是很严重,但是因为对病情及以后的发展不了解,导致精神负担很重,怕猝死、怕发病,造成他们症状加重。
 
再有一部分患者,的确有心血管疾病,疾病除了带给他们身体伤害外,还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伤害,这些患者虽然药物或介入手术很成功,但症状减轻并不明显,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
 
胡大一教授提出的“双心门诊”模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双心门诊”,就是心脏和心理门诊“二合一”,同时解决两方面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专程来看“双心门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个门诊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品牌门诊之一。
 
没有人文关怀,医学是冰冷的

关注患者的心理,让病人感受到医学的人文关怀,是胡大一教授身体力行的信念。因此,在10多年前,胡大一教授就提出要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
 
“我从自己当医生的经历理解到,一个人如果缺乏医学人文精神,则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胡教授说。
 
“没有人文关怀,医学是冰冷的。就像周国平先生带着自己的女儿妞妞看病时所感叹的,人们可以忍受病痛,但是难以忍受冷漠。我母亲也讲过,病人是带着病痛来的,如果医生不体会他们的痛苦,不替他们着想,只会使病人的心更冷。但是,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从大学教育,到继续教育,都是重技术轻人文的,而且很多医学人文教育和培训都比较苍白,很难让医学生真正理解并有所感动。 ”
 
预防、康复、健康宣教很重要

作为国家卫计委的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胡大一教授认为,在心血管慢性疾病的诊疗中,预防、康复、健康宣教同样重要。他说:
 
“我又转向去做预防、做康复、做健康宣教。这是因为,这些年支架技术越来越发达,医疗费越来越高,而心肌梗死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我开始质疑,自己做医生的价值何在?为了患者的利益,我们是时候寻找更有效的医学模式了。现在,我又一次转身,从做“双心”、搞预防,走向了康复、控烟,走向了老年事业。我认为这样,才能把防治裂痕真正地弥合。”
 
而说起自己的转变,胡教授说这是源于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而我之所以会转向做“双心”、搞预防、做健康宣教等,其实根源确实是母亲对我的影响。她并没有跟我说过太多的道理,而是“身教甚于言传”。母亲前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时,她被赋予的颁奖词是:“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出的是情”。而在采访时,主持人问母亲最开心的是什么,她脱口而出:“看着病人痛苦而来,愉快离去。”母亲还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尤深。她说,做医生要始终想的是患者,要将心比心,要有情感投入。母亲的言行是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本书的出版很大程度也上是为了纪念她。我想把母亲的故事,以及自己多年的感悟,写出来告诉更多的医生,希望对他们从事医生职业有一定的帮助。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