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是单一躯体疾病 而是多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
糖尿病不是单一的躯体疾病,而是多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阅读《心身疾病与心理的“恩怨清楚”》了解更多心身疾病知识)。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人格因素也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在同等的心理压力下,不良的人格因素往往是引发糖尿病的直接原因。糖尿病患者常有内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特征。当压力事件出现后,一旦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就会感到难以应付,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进而促使血糖增加。
糖尿病患者有如下心理特点:
否认
在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接受患糖尿病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有的患者怀疑化验结果和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控制饮食,这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失望和无助
I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可能将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一些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情绪低落,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人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转向父母,对父母,甚至所有人采取不友好的态度,久而久之会出现人格改变。
焦虑恐惧
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上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欠缺,或者存在许多误解,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一生,害怕死亡等。对治疗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过分关心,导致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自责自罪
患者患病后可能丧失很多功能和机会,不但不能照顾家庭,履行自己各方面的义务,同时,长年治疗又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这可能是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产生的前期阶段。
悲观厌世
患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会自暴自弃,甚至放弃治疗,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经常唉声叹气,悲观厌世,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如下心理处方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尽早走出心理阴影:
战胜自我
病痛的折磨、经济的压力、生活质量的下降,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要面对的。从糖尿病患者的调侃语录中,我们感觉到了“糖友”内心深处的痛苦、无奈还有无助。所以,战胜自我,是每一位“糖友”战胜糖尿病的首要任务。正确面对糖尿病。糖尿病不能治愈,但能控制,控制好了,跟正常人一样,治疗方案需要不断调整,关键在于自我管理。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疏导、安慰,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以帮助患者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培养良好心态 倾诉释放法
就是对朋友、家人、同事、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倾诉;能量宣泄法,就是哭出来、写出来、喊出来、动起来;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糖尿病患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因为引起患者情绪困扰的并不是患糖尿病这件事情,而是对患病的态度、看法、评价等出了问题,比如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如果这样认为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治疗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从而早获益;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娱乐活动或听听音乐,使生活添乐趣,精神上有所寄托,这样可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身体检
糖尿病患者除定期进行身体体检,还应主动进行心理体检。如何对心理体检呢?目前全国已有多家医院体检中心,通过使用PEM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开展着心理体检工作,受检者通过账号登录(保护了隐私)软件系统内,进行心理测试及评估(又体检医师根据受检者状态进行测试推荐),完成评估后,系统自动出具专家给出的心理报告,并有针对性的可视听的心理调适及干预处方,及可能的进一步心理咨询治疗,系统操作使用方便快捷。点击www.zskx.com.cn了解更多。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通过上述方式不能进行自我调节,一定要到专业机构进行专业的治疗。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