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蓉教授:心身医学—从心关爱 扬帆起航
导读:在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BNA2016)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薛蓉教授,在大会期间就睡眠障碍、失眠与躯体疾病等做了多场专题报告。会后,薛蓉教授接受了媒体的专访,谈到了心身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就,影响心身疾病的主要因素,以及与大家分享了神经科主要的心身疾病和治疗经验。
心身医学:医学模式的转变
近十年在我国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 - 心理 - 社会学模式,心身医学及整合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过去认为心身疾病是情绪疾病也是精神疾病,而现在已经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定义为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医学的发展使得既往关注生物学疾病的观点,逐渐转变至关注社会、人文、心理应激因素所致躯体疾病,如睡眠障碍,实际上是慢性心理应激压力导致睡眠障碍,包括日间功能损害,表现为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表现明显的各类疾病,如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脑血管病、肿瘤及皮肤病等,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临床医生通常只会重视患者的躯体化表现,而往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等形成的内在「杀手」,目前大家已经能够从「整合医学」的视角,全面地关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
近二十年来,国内心身医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并陆续成立了各个地方的心身医学学会,它综合了所谓精神心理专科以外的多学科,是整体合一的表现,关注躯体疾病同时关注情绪、心理、应激因素和睡眠,以及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综合医院的医生,双管齐下,既治疗躯体疾病又关注心理,改善睡眠、情绪、认知功能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患者往往以躯体化症状,如心悸、气短、记忆力障碍等而就诊于综合医院各个专科如心脏科、神经内科或者消化科等,治疗后并没有显著效果,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障碍等,因此,心身医学会组成了很多专科治疗组,天津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已成立 2 年余,有 15 个学组,例如睡眠组、神经科心身组、心血管心身组、肿瘤心身组、护理心身组、呼吸消化心身组、内分泌心身组等。全国各地也都在呼吁关注心身障碍,及时就医,早评估、早干预。
心身障碍患者何去何从
心身障碍患者目前分布主要集中于综合性医院,因为患者就诊的主诉症状多种多样,这样分布隐隐于市,多就诊于心脏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神经科、肿瘤科等等,而非心身医学专门科室接收。
各种心身疾病的背后都有焦虑、抑郁因素,慢性失眠也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心身疾病分布于临床各科室的比例不尽相同,其中神经科有将近 50% 是躯体化或心身疾病患者,心脏科将近 30% 是此类患者。关爱心身障碍患者势在必行。
心身疾病,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神经科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脑血管病,而焦虑、抑郁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失眠者与非失眠者相比脑血管病发生率增加 40%。痴呆、认知障碍患者往往表现为重度记忆障碍,中度抑郁、焦虑患者精神运动速度减低,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差,日间功能下降,疲乏,多睡,脑力欠佳等。此外,重症肌无力及癫痫等反复发作、不能缓解的疾病是很重的负担,通常合并焦虑、失眠。
治疗上,建议心身同治,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从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一般躯体化障碍中发现并识别是否存在心身障碍,需要综合医院医生认真追问病史,患者是否有心理负担、社会压力、睡眠障碍等,从早期身体信号中识别并干预,遏制或减缓其生物结构发生病变。既治标又治本,既治疗躯体疾病,同时也关注患者的社会压力,关注情绪、心理健康,关注睡眠结构及质量,以及针对神经递质、应激因素的治疗。双管齐下,做到心身同治。
心身医学:医学模式的转变
近十年在我国逐渐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 - 心理 - 社会学模式,心身医学及整合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过去认为心身疾病是情绪疾病也是精神疾病,而现在已经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定义为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医学的发展使得既往关注生物学疾病的观点,逐渐转变至关注社会、人文、心理应激因素所致躯体疾病,如睡眠障碍,实际上是慢性心理应激压力导致睡眠障碍,包括日间功能损害,表现为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表现明显的各类疾病,如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脑血管病、肿瘤及皮肤病等,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临床医生通常只会重视患者的躯体化表现,而往往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等形成的内在「杀手」,目前大家已经能够从「整合医学」的视角,全面地关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
近二十年来,国内心身医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并陆续成立了各个地方的心身医学学会,它综合了所谓精神心理专科以外的多学科,是整体合一的表现,关注躯体疾病同时关注情绪、心理、应激因素和睡眠,以及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综合医院的医生,双管齐下,既治疗躯体疾病又关注心理,改善睡眠、情绪、认知功能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患者往往以躯体化症状,如心悸、气短、记忆力障碍等而就诊于综合医院各个专科如心脏科、神经内科或者消化科等,治疗后并没有显著效果,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障碍等,因此,心身医学会组成了很多专科治疗组,天津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已成立 2 年余,有 15 个学组,例如睡眠组、神经科心身组、心血管心身组、肿瘤心身组、护理心身组、呼吸消化心身组、内分泌心身组等。全国各地也都在呼吁关注心身障碍,及时就医,早评估、早干预。
心身障碍患者何去何从
心身障碍患者目前分布主要集中于综合性医院,因为患者就诊的主诉症状多种多样,这样分布隐隐于市,多就诊于心脏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神经科、肿瘤科等等,而非心身医学专门科室接收。
各种心身疾病的背后都有焦虑、抑郁因素,慢性失眠也是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心身疾病分布于临床各科室的比例不尽相同,其中神经科有将近 50% 是躯体化或心身疾病患者,心脏科将近 30% 是此类患者。关爱心身障碍患者势在必行。
心身疾病,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
神经科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脑血管病,而焦虑、抑郁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失眠者与非失眠者相比脑血管病发生率增加 40%。痴呆、认知障碍患者往往表现为重度记忆障碍,中度抑郁、焦虑患者精神运动速度减低,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差,日间功能下降,疲乏,多睡,脑力欠佳等。此外,重症肌无力及癫痫等反复发作、不能缓解的疾病是很重的负担,通常合并焦虑、失眠。
治疗上,建议心身同治,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从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一般躯体化障碍中发现并识别是否存在心身障碍,需要综合医院医生认真追问病史,患者是否有心理负担、社会压力、睡眠障碍等,从早期身体信号中识别并干预,遏制或减缓其生物结构发生病变。既治标又治本,既治疗躯体疾病,同时也关注患者的社会压力,关注情绪、心理健康,关注睡眠结构及质量,以及针对神经递质、应激因素的治疗。双管齐下,做到心身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