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

当前位置/ 首页/ 3D医学与心理/儿童心理/ 正文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对孩子爱得更深

 
 “选择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伊姐
 
我有个师傅,年过半百,最近老来得子。孩子生下来就吸入性肺炎,他就看了一眼直接进了保温箱,一住12天。
 
我很担心他的情绪,去家里探望,却发现他喝茶、练字,还开玩笑说,孩子调皮,一出生就玩躲猫猫。
 
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心态怎么这么好。
 
我问他是怎么可以做到的,他说:“孩子生下来就有了自己的命运,做父母的,只能提供力所能及最好的给他。父母可以代替他做决定的,替他受苦的,都有限。要放松。”
 
我佩服这种时光沉淀的心态,一转身,却发现宝宝房间的被子、褥子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师母告诉我,是师傅亲手整理的。
 
师傅内心深处,还是无比心疼的吧,只是,他选择了节制。那一瞬间我挺感动的,莫名想到一句话——爱到深处,无言最真。
 
不放手,不是爱,只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拥有大智慧的父母,是大幸运。而我们目之所及,更多是对孩子万般操心、千般忧虑的父母。
好友佳佳,我第一次见到她的妈妈,是在大学开学第一天。佳佳的妈妈忙上忙下帮着铺床、扫地、擦窗子,一边数落佳佳从来做不好家务,让我们多照顾。
 
说话间,佳佳下楼去买了一个洗衣盆,佳佳妈大惊失色:“哎呀,说了多少遍,这种盆子底薄,用不久;再说,买也不买大点,这么小能干嘛啊……”
 
我们面面相觑,18岁的佳佳,跟小孩一样涨红了脸。
 
如今佳佳都结婚生子了,据说,佳佳妈一定要跟她生活在一起,育儿事上强势定夺,家里做饭放葱姜蒜的量都要插手干涉。佳佳有一次跟我聊天,觉得人生无望:“我虽然都做妈妈了,但我觉得,活得毫无尊严。”
 
让孩子感到没有尊严的爱,不是爱;这些打着“我为你好”的越界,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对孩子放手,从来没有孩子适应不了,只有父母做不到。我甚至觉得,培养出“啃老族”,父母的包办也是有责任的。因为,我没见过四肢健全的人,需要他人的搀扶,才觉得走得更舒服。
 
我相信佳佳妈妈不是不爱她,但这份爱比起失去控制权的恐惧,它黯然失色、退让二线。
 
限制太容易,放手却考验父母的素质
 
我小时候很调皮,对万事万物都有旺盛的好奇欲。读的师大附中,初中挨着大学,老想去参加大学生的活动。
 
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戏剧节的演出,但在晚上九点,我约了朋友去参加,执意不让妈妈陪同。妈妈争不过我,居然同意了。
 
那天晚上倾盆大雨,我心里也害怕,但碍于跟朋友约好的面子,壮着胆子就去了。戏剧节很好看,可是拖晚了,我到家都12点了,这是史无前例的。但,妈妈居然没有骂我。
那天我在被窝里,发誓要照顾好自己,不辜负妈妈的信任。
 
多年之后,我跟妈妈一次闲聊,聊起那次戏剧节,聊到兴头,妈妈兴奋附和,其实模仿猫人的那组演得最好。
我一下呆了。
 
原来,妈妈那天晚上偷偷跟我出去了,她解释,我当时只有14岁,雨那么大,她实在不放心就悄悄去了。
 
但是她从头到尾都没打算告诉我——“因为这样,你的第一次独立计划不就失败了,你挺鸡贼的,还知道太晚了打车回来。”
 
时至今日,我当了妈妈,我佩服我妈的定力。如果那天她执意不让我出门,会激发我的逆反;阻止我是容易的,放手让一个14岁的女孩对自己负责、单独回家,对她才是考验。
 
她用自己的方式经受了这个考验,我也学会了感激。
 
这件事表面看起来,结局的不同,只在于妈妈有没有坚定地阻止我。
 
但每一个小决定后面,都包含着一整套教育理念的不同——前者是把我看做附属,紧紧抓住管理我的权力;后者却是自己承担了风险,把尝试独立的权力、自尊心和责任感,交到了我的手上。
 
简单地制定规则,粗暴地限制孩子,表面看起来很用心良苦,其实,它只是教育的懒惰。
敢于放手,才考验了父母的心理素质、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它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心力。
我常想,懂得放手的父母是真的勇敢,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深情。
 
接纳分离,才是爱的最终目的
 
听过一个故事,两个母亲都在案堂上喊冤,声称自己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县老爷想了一下,准许两人武力争夺孩子,以此区分高下。
 
话音一落,两个母亲立刻一人拉住孩子的一边手脚,拼命撕扯。孩子哇哇大哭,眼看手脚就要脱臼甚至撕裂,一个母亲不忍放手,另一个母亲立刻洋洋得意宣布自己的胜利。
县老爷把孩子判给了放手的母亲。
 
道理很简单,真正的爱,从来不以占有为最高标准,真正的爱,是看到孩子好就安心,是全然地付出和祝福。
 
自恋、控制欲、不安全感使得妈妈在孩子幼年时,对孩子付出一切,变得容易,因为这是本能。
 
但是,检验爱这个能力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父母在分离之后,是否愿意接纳,并且依然全身心地爱着。
 
在付出感,是破坏亲子关系的根源的文章里,我提到上一代父母对我们的要求过多,后来,我发现,他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想走到今天的,他们只是没有学会得体的退出。
 
对于我们这些新手妈妈,我们不想重蹈覆辙,需要的,是在每一次分离里妥当地处理——
孩子不再吃奶,离开了我们的怀抱;孩子学会走路,离开了我们的臂弯;孩子有了朋友,离开了我们的全情依赖……
 
每一步分离,我们都应该为他开心:开心他离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个体,又近了一步。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想成为真正与父母不同的人,让孩子得到自己渴望却不得的自由,我们现在就开始适应——不追。因为,爱到深处,无言最真。懂得放手的父母,付出了比限制孩子,更多万倍的深情。
 
关于作者:伊姐,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



微信订阅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jiankang3D 或查找公众号 3D医学健康云 即可。